漏损治理新目标提出,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年初,发改、住建两部门联合印发两项关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的新文件,提出了“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百分之九以内”的新目标,拆解了重 点工作任务,并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50个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试点城市(县城)。让沉寂的市场瞬间激起了涟漪,企业们纷纷摩拳擦掌,希望大干一场?;峁倘淮嬖?,可真的那么容易落地吗?
回顾“十三五”的情况,就能发现不少玄机和线索。根据住建部的官方数据,北上广深津渝6个一线城市及直辖市中,仅深圳的综合漏损率控制在低于百分之十的水平。从全国范围687个城市2020年的漏损率来看,漏损率不高于百分之十的城市不到200个,占比不足3成,东北地区个别城市甚至超过百分之五十。漏损问题不仅影响政府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还影响供水企业收入。
原因在于:一方面,漏损治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来更新改造硬件基础设施,如管网、水表,企业筹资的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企业管网基础差,漏损率本底值高,更为困难。另一方面,漏损治理不像黑臭水体断面考核、或是环保督查一样,没有通过监管考核等措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漏损治理主体的动力没有那么充足。因此,本项政策的顺利落地,需要解决资金和驱动力两大难题。
饮用水新国标发布,政策落地需全行业共同努力
2022年3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发布,将在2023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将“非常规指标”调整为“扩展指标”,反映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特征及在一定时间内或特殊情况的水质特征;更加关注感官指标(色度、浑浊度、臭和味,口感)、更加关注消毒副产物、修改相应指标限值、缩小城乡饮用水水质标准差距等等。业内已有不少专家对新国标进行详细解读,在此不过多展开。
那么新国标的落地,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其一,加强水质检测能力与应急能力建设,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水质风险评估体系,保障供水安 全;其二,加快设施改造与管理升级,重 点关注工艺的稳定性,推动建立高质量供水体系;其三,加快相关标准修订,特别是地方水质标准和水源相关标准,保障标准之间衔接顺畅,从而发挥更大的协同价值。
三、延伸服务:模式探索、敢于创新、提升能力
反垄断力度的持续加码,用户对高品质服务的追求日益旺盛,推动供水企业主辅业快速分离,基础服务和延伸服务的边界更清晰。供水企业在延伸服务上开启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1、成立专业化的分子公司,承接内部业务的同时也对外开展业务,扩展用户类型和群体。例如成立智慧水务相关的子公司,对外输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经验,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又如在当地成立区域化的水质检测公司,提高检测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
2、在服务终端,紧紧围绕用户需求,探索入户涉水业务,推出如户内管道清洗、室内管网查漏、管道直饮水等业务,并出台相应的价格标准,落实129号文件。
总的来说,延伸服务的需求会长期、持续释放,需要供水企业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延伸服务上提升市场化竞争的能力,识别合作伙伴,加强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提高自身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榜单揭晓:水业具社会责任服务企业榜单&企业分享
2021年度(第十九届)水业企业评选细分领域,水业具社会责任服务企业榜单隆重揭晓,获奖企业代表分享了所在领域的行业热点及企业自身发展方向,让我们祝贺获奖企业!